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孔子曰:仁者“爱人”。(《论语》颜渊第十二)孟子曰:“君子以仁存心、以礼存心”。(《孟子》离娄下)医者仁术,固存心以仁,就是存心以“爱人”。这里的“爱”乃为博爱,即人不分贫富、贵贱、高低,皆尊重之、爱护之。张恒春以仁义待患者,以仁厚待员工,以虔诚制良药,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仁义之德融入于生存与发展的整个过程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1、仁义待患者,医药济世心
张恒春创始人张宏泰在凤阳府时,遇瘟疫流行,救助乡民,广发丸散,救人无数。重振张恒春的张宏泰三子张明禄在护驾墩坐堂行医时,常遇有贫困之人,不仅免收诊费,还代为垫付药钱。其医德仁厚,精于医术,盛名远播,为时人称颂。其时,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期间,张明禄不惧匪嫌,救治伤员无数。
据张恒春的第六代传人张泰埙回忆,洪秀全患对口疽(俗称落头疽),寻遍四方名医,皆束手无策,后由张明禄、张文金父子治愈。洪秀全为奖赏张氏父子,命人从湖北运送数十船木料、十余船淘丹相赠。
据芜湖地区中医世家滕氏、徐氏后代的回忆,太平天国失败后,张恒春收留太平天国军医徐文田、下级军官滕茂公,前者长期在张恒春药号任坐堂医生,后者曾在张恒春药号打理杂务。徐文田的儿子徐云山、孙子徐吉鳌、重孙徐少鳌继承家学,以中医外科圣手闻名大江南北。滕茂公的儿子就是被誉为芜湖四大名一之一的“儒医滕如松”,长期在张恒春药号坐堂。
张恒春立足芜湖之后,坚持对待贫困患者以仁的理念,为此,店内的坐堂郎中常年无偿地为本埠及四乡贫困患者把脉开方,不收分文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2、以普药立世,虔诚制良药
与以服务于皇家宫廷闻名于世的北京同仁堂、以服务于军旅起家的杭州胡庆余、以参茸滋补品享誉大江南北的汉口叶开泰不同,发祥、昌盛于集镇、商埠的张恒春,长期扎根于以商民为主体的社会环境之中,来自草根、服务百姓,并在这一过程中,发展、壮大自身。自张明禄重振张恒春以后,所立分号均选择于平民较为集中、百姓往来频繁的码头、集镇。
张恒春始终强调“虔诚虽无人见,存心自有天知”的理念,服务平民,以治病为重、兼传养身之道,以普药为主、补药为辅;注重百姓亟需,因人而异、因时而变、因症而定。
时人称张恒春的成药为张氏恒制成药,长期被公认为放心药。芜湖四周方圆数百里流传着:“看病要找滕驼子,吃药要找张恒春”,说明了百姓对张恒春药号虔诚制药的认可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3、仁厚待员工,慈善待大众
张恒春薪酬福利非常优厚,除月薪外,另有一些变相工资:升工(注:满勤者年终可领得14个月工资)、月规(注:每人每月1元,给员工和学徒理发、洗澡等)、年规(又称压岁钱)、婚丧补、酒钱、分红(后改“抽厘制”,是当时职工最大一笔收入)等;实物补助如年节加菜、发药,夏天发扇子、吃西瓜,秋天吃螃蟹,端午豆糕、中秋月饼、菱角等。
张恒春广布慈善,多行善事。据老人们回忆,张恒春药号在20世纪初约数十年间,曾有无数次的善举。每年的年终,张恒春药号都要散发数十石米票,穷人凭票可去米行领米。张恒春的员工回乡,药号都要让他们带一些时令药回乡分发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张恒春严守规矩“次货不上柜,配方遵古法”,遵循“虔诚虽无人见,存心自有天知”的经营理念。饮片上柜前必须进行筛选,绝不以次充好;配制成药中的犀牛黄、羚羊角、麝香等贵细原料必取上等货,古方配制,决不克扣分量。
全鹿丸曾是张恒春药号的著名成药,为保证质量,张恒春自家圈养梅花鹿。每当全鹿丸开始炮制时,张恒春都要让其下属的公和兴抬着活鹿沿街告示公众,然后开始炮制。如有豢养不慎,出现鹿死亡,张恒春也会让员工抬着死鹿绕城一周,而后抛入江中,向世人证明张恒春的全鹿丸质量的真实可靠。据其第七代后人张布宪回忆,张恒春药号的全鹿丸在香港、东南亚一带声誉极高。文革期间,张恒春全鹿丸运至香港,因其包装上印制的是中国中药总公司,出现滞销。时任新华社驻香港记者站站长的许家屯给周恩来打报告,周总理批示:采用老字号。其后贴上张恒春老号标签,这批全鹿丸立刻成了抢手货。
张恒春对待客商始终坚持以诚信为本。1941年,潜山一茯苓商运数百担茯苓于芜湖出售,因货物巨多,一时无法售出,于是求得张恒春药号以当时的市价收购,是时物多价廉,茯苓商人略有亏损。次年,张恒春药号将这批茯苓销往上海,获利三倍。为讲究业务道德,张恒春药号给潜山客商汇去了一笔巨款,不仅弥补了他的亏损,还使其颇有所得。客商为张恒春药号的诚信感动至极,从此,他的茯苓一直供应给张恒春,价格、货款均有张恒春药号来定。药号公开喊出的口号是“有求必应,童叟无欺”。
张恒春地处皖省最早对外开放的口岸城市芜湖,多元性文化的熏陶,思想相对较为开放。面对家族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资金、人才的困境,选择采取了近代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服务于中国传统的中医药,从而一次次化险为夷,走上了独具特色的持续发展之路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1、张恒春在经营模式上的创新
张恒春充分利用了商业信用、社会资金,实现了产业经营与资本运营结合,从而推动了自身发展。同时,张恒春大胆地采用了现代股份制经营,设立股份制子公司“公和兴”,进行多元化经营。
据1929年张恒春药号一本红帐记载,流动资本36万元中,包含了外来大户的存款和进货赊欠及银行、钱庄贷款等。至抗战前,大户常年在5000元以上,存户达100家以上。张恒春吸收的大量现金,除用于日常业务经营外,还对外放款和支持分店,以及投于同业户搭股获益。
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,张恒春资方在店内另设“公和兴”内部股份制公司,由职工与张恒春共同出资经营,风险共担、利益共享。由于明禄祖谱号“鸣鹿”,出于忌讳,但全鹿丸、鹿胶等,须以鲜鹿作原料,便由“公和兴”宰杀加工,此后部分药材、西药、西洋参、药酒等也由其经营。
抗日战争爆发后,“抽厘制”取代了“公和兴”。 “抽厘制”的本质是一种分红制度,在每天营业额中,抽出参、燕批发款的12%,丸、散、饮片货款的30%,按照职工、资方代理人和资方三方面分配,分配比例是职工50%,代理人和资方各25%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2、张恒春在管理模式上的创新
张恒春在长期经营过程中,不断改革管理模式:先是“三房共管,兄终弟及,父亡子续,长者领衔”,后易为“三房共管,兄终弟及,父亡子续,能者领衔”,19世纪末开始,张恒春药号实行资本与经营分离,各房抽一代表共管药号,另聘一资方代理人负责具体业务,时称“管事”。后人将这一制度概括为“三房共管,兄终弟及,父亡子续,管事经营”,该制度一直延续到1955年公私合营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3、张恒春在产品技艺上的创新
张恒春一方面要求员工严格按照古法炮制、遵古配制,精益求精;另一方面广求民间药方,研制改良,创制了一批独家知名中成药。
张恒春遵从古法炮制,技艺精湛而规范。老药工的技艺闻名遐迩,坚硬的槟榔能切成100多片,半夏可切得薄如蝉翼,如谚语所说 “一个槟榔108,附子一吹飞上天”。张恒春的阿胶曾于上世纪中叶获国家级金奖,出口海外,其驴皮制作要经过水泡、去毛、去垢、清水洗净、上锅煎煮、过滤、浓缩、加敷料、收膏等近十道工序,从原料到熬制成胶块耗时一个月余。
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近30年间,张恒春170多种中成药工艺规程和质量标准,一直是安徽省中药行业的工艺规程和质量标准。
1927年以后,张恒春药号的自制成药品种逐渐增多,拥有人参再造丸、参桂丸、鹿茸丸、牛黄丸、午时茶、观音急救丹、行军散、七厘散等近几十种知名品牌中成药。
张恒春历代传承人皆医药兼备。张恒春的始创人张宏泰由悬壶济世到开设药店,张明禄18岁时到太平府孙大春药号当学徒,后升至坐堂医生,医术精湛,尤擅跌打损伤、痈疽瘩背、五淋白浊等。明禄有三子:文金,文玉,文彬,皆随父习医研药。因此,医药并重成为张恒春的一大执业特点。
张恒春长期坚持坐堂医生制度,重金延聘名老中医。太平天国军医徐文田曾化名张文田在张恒春坐堂,20世纪芜湖著名的中医“四老”滕松如(滕驼子)、刘玉恒、杨绍祥、李少白等都曾在张恒春坐堂或挂堂。张恒春文史馆中,珍藏着《芜湖张恒春药号医方集抄》手抄本,记录了张恒春坐堂医诊治疑难杂症的医案。
张恒春尤其重视学徒制中的医药双修。张恒春的学徒需要从后场学习三年,优秀者可进入前台药柜再学习三年。学徒制度十分严格,学徒内容有技能、知识两个方面。技能除专业技能外还要学文习字、打算盘;知识除中药典籍外还要学习历代方剂医籍。祖父曾是张恒春药号管事的79岁的老人李纪群回忆,其祖父在张恒春从学徒一步步升至管事,就既懂医也精于药材;即使是后来忙于业务与管理,也不疏医术。据李老说,在张恒春曾流传着“学药不成行医后门”(意为无法做药也可以去行医)的说法。
1962年10月由芜湖市工商联史料小组完成的《张恒春国药号调查》记载:有因“医生粗心,开错了药量,病人持方配药,售货人发现其中某种药份量欠妥,……(立即)暗示病人这味药份量书写不清楚,请问明医生再配,这样,医生就知道开错了,加以改正。”
医药并重一直是张恒春奉行的执业理念。直到今天,仍然保留着这一独特的传统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电话:0553-5849208 传真:0553-5849356
地址:中国(安徽)自由贸易试验区芜湖片区凤鸣湖南路10号 邮编:241006
皖ICP备15023079号-1
皖公网安备 34020702000356号